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65.020.20 B 16 辽 DB21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3394—2021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trolling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 in grassland by herding chicken 2021 - 02 - 28 发布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3 - 28 实施 发 布 DB21/T 3394—2021 目 次 目 次 ............................................................................. I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牧鸡治蝗适用条件 ................................................................... 2 5 牧鸡治蝗技术 ....................................................................... 2 6 治蝗效果评价 ....................................................................... 3 附 录 A(资料性)草原主要蝗虫形态特征................................................. 4 I DB21/T 3394—202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王坤芳、陈曦、陈冲、王文成、雷虹、李佳、严秀将、刘天华、高晓鹏、部卫平、 黄艳娥、于荣波、姜海、蔡振波、潘晶、隋伟、吴一鸣。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联系电话: 024-23448927。 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长江街126号,联系电话:024-88454411。 II DB21/T 3394—2021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原牧鸡治蝗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适用条件、防治技术和治蝗效果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区域内海拔低、坡度<30°的草原蝗虫为害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578 草原蝗虫调查规范 DB21/T 2482 草原主要蝗虫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牧鸡治蝗 herding chicken controlling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 在草原上有针对性地放养适宜品种的、经过调驯的鸡群,利用其捕食蝗虫的天然习性来控制、消灭 蝗虫的一种生物防治措施。 3.2 防治指标 controlling threshold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长,为防止蝗虫危害损失超过经济允许损失水平而采取防治措施时蝗虫的种 群密度。 3.3 种群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单位面积或空间内同种蝗虫个体的数量。 3.4 为害 damage 蝗虫种群密度超过防治指标产生的灾害。 3.5 严重为害 serious damage 蝗虫种群密度达到防治指标 2 倍(含 2 倍)以上产生的灾害。 3.6 始盛期 beginning stage 蝗虫某一发育进度(如孵化、羽化、产卵及各虫龄等)的百分率累计达到 16%时的生长阶段。 3.7 防治适期 optimum controlling stage 1 DB21/T 3394—2021 蝗虫生长到实施防治可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时的时期。 3.8 信号饲料 signal feed 引导鸡群进入指定区域时撒在路径上的饲料。 3.9 信号哨 signal whistling 训练鸡群在捕食、转移等活动中产生条件反射的固定哨声。 4 牧鸡治蝗适用条件 4.1 防治密度 为害区内蝗虫种群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可进行防治。(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参见 NY/T 1578;防治指 标参见 DB21/T 2482)。 2 小型蝗虫:防治指标为 25 头/m 。 2 中型蝗虫:防治指标为 15 头/m 。 2 大型蝗虫:防治指标为 5 头/m 。 4.2 防治时期 防治区内草原蝗虫主要优势种达到 2 龄蝗蝻始盛期至成虫期均可进行防治,在辽西地区一般为 6 月中旬,辽东地区一般为 6 月下旬。草原蝗虫主要优势种达到 3 龄时为防治时期。 4.3 防治区 牧鸡治蝗应安排在坡度<30°,交通及水源方便的地段。一般要求面积为不小于 20hm2 集中连片的 草原。 5 牧鸡治蝗技术 5.1 鸡群培育 5.1.1 鸡种选择 牧鸡应选择体型较小、灵活、健壮、抗逆性强、适于野外放牧的土鸡或产蛋鸡,可选择的鸡种有北 京红、大骨鸡、芦花鸡、乌鸡、桂香鸡、麻鸡、本地土鸡等,不宜选肉用鸡。 5.1.2 适时孵化 鸡雏孵化期应视治蝗适期而定,原则是保证鸡群放牧治蝗时达 60~70 日龄,体重达 400~500g。 在辽宁地区一般鸡雏应在 4 月初开始孵化。 5.1.3 雏鸡培育与调训 保障育雏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严格按照工厂化标准进行育雏。雏鸡出壳后 1 日龄注射马立克 疫苗,7-14 日龄起按规范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并及时淘汰病、弱、残鸡。雏鸡出壳以后开始调训,每 次饲喂、饮水、移槽、回舍时都要分别固定哨声为信号,使鸡建立条件反射,饮水器、饲料槽移动距离 逐渐加大,由室内到室外,扩大雏鸡活动范围,使鸡群逐步适应野外生活环境,并听从信号指挥。 2 DB21/T 3394—2021 5.1.4 放牧前鸡群要求 鸡平均体重 400~500g,鸡群整齐度高;经过 7d 以上的室外锻炼;调训成熟,能随哨音调动饲喂、 饮水、回舍、移槽等活动;傍晚能够顺利进笼归宿。 5.2 放牧治蝗 5.2.1 鸡群管理 在辽宁地区,每 20hm2 草原可安排鸡群 150~200 只,鸡群大小根据防治面积和蝗虫种群密度大小调 整。 5.2.2 牧前准备 鸡群放牧前 10d,要派技术人员进行蝗情调查,核定治蝗地段的虫口密度,虫龄大小等(蝗虫虫态 及虫龄的鉴定参见附录 A),确定鸡群放牧的具体时间及路线。一般在蝗蝻达到 2 龄始盛期开始放牧, 先防蝗蝻孵化早的地区,后防蝗蝻孵化晚的地区。鸡群放牧前备足补饲和信号饲料。 5.2.3 放牧方法 一般太阳升起时出牧,用哨音引导鸡群捕蝗,必要时撒少许饲粮引路,蝗虫密度大的地段慢走,争 取一遍达到防治要求。放牧两小时左右,当多数鸡素囊饱满,不再捕食蝗虫时,应收牧回营。回营行走 速度要慢,回营后立即饮水,让鸡群在棚内休息,下午六时左右再放牧两小时。 5.2.4 鸡群安全 鸡舍一般设置在草场中间,可使鸡群的覆盖面积达到最佳,减少转场次数;每隔 150~200m 放置 一处面积 30m2、高度 30cm 的遮阴棚或遮阴架,便于放牧人员对大风、暴雨、动物捕食等意外事故的 及时处理。一般鸡群的放牧半径为 1000~1500m。 5.2.5 转场轮牧 鸡群放牧周期受鸡群种类和大小、蝗虫虫口密度、植被条件等因素影响。一般 15d 为 1 个轮牧期。 当鸡舍周围虫口密度减退率达到 90%时,可提前转场,若此时最远牧放半径区域的蝗虫密度仍然较高, 可适当缩小转场距离。 5.2.6 放牧后期鸡群补饲 牧鸡治蝗后期,应加强鸡的饲养管理,增加饲料粮的补饲量,并喂饲微量元素、维生素或配合饲料, 提高养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 治蝗效果评价 在牧鸡治蝗区域划定防治区和对照区,做好防前和防后(一周内)调查,调查采用样方框调查法, 样点设置参照 NY/T 1578。按以下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防前虫口密度-防后虫口密度)/防前虫口密度]×100 防治效果(%)=[(防治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牧鸡治蝗结束后,防治效果达到 90%以上为合格。 3 DB21/T 3394—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草原主要蝗虫形态特征 A.1 亚洲小车蝗 Oedaleus asiaticus A.1.1 成虫 体中型,绿色、灰褐色或暗褐色。雌成虫体长 31.0~37.0mm,前翅长 28.5~34.5mm;雄成虫体长 21.0~25.0mm,前翅长 18.0~24.5mm。头大而短,头顶圆形而高出前胸背板。颜面垂直或略倾斜,颜 面隆起宽平,仅中单眼处微凹陷,两侧缘近于平行。复眼卵形。触角丝状,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 背板具粗细基本一致的淡色“x”形斑纹,侧面观“x”形条纹的前端条纹略向下倾斜或近于平直。前胸背板 的中隆线略低,侧面观平直或近于平直;背板中部明显缩窄,沟后区两侧呈肩状隆起。中胸腹板侧叶间 中隔较宽,中隔的宽度约为长度的 1.4~1.6 倍。前翅具暗黑色斑纹;后翅基部浅黄色,后翅车轮形黑褐 色带纹较宽,不伸达翅后缘。前、后翅超过后足股节的顶端。后足股节内侧具 2 个浅黑色斑。胫节红色, 基部色略浅,胫节刺端部黑色。雄性下生殖板短锥形,顶端钝。雌性产卵瓣短粗,顶端钩状,上产卵瓣 的上外缘无细齿;下生殖板长方形。 A.1.2 蝗蝻 1 龄:蝗蝻体长 4.8~6.9mm,较粗壮。头在背面隆起,头顶平,颜面侧隆线明显脊状与头顶侧隆 起相连,中间无界限,为一相通的沟。前胸背板有两对“x”纹,前 1 对明显较大,几乎达中间,后 1 对 不清或无。翅芽不明显,较肥厚。 2 龄:雄

pdf文档 DB21-T 3394—2021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 辽宁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1-T 3394—2021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 辽宁省 第 1 页 DB21-T 3394—2021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 辽宁省 第 2 页 DB21-T 3394—2021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 辽宁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0:43:3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