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CCS B 16 DB4403 深 圳 市 地 方 标 准 DB4403/T 115—2020 海榄雌瘤斑螟防治技术规范 Code for Ptyomaxia syntaractis control 2020-11-05 发布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12-01 实施 发 布 DB4403/T 115—2020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监测 .............................................................................. 2 5 防治 .............................................................................. 4 6 效果评价 .......................................................................... 5 附 录 A (资料性) 海榄雌瘤斑螟生物学特征和危害症状 .............................. 6 附 录 B (资料性) 海榄雌瘤斑螟虫口密度与叶片受害情况统计表 ...................... 9 I DB4403/T 115—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圳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孟琪、王林聪、杨琼、徐浪、余道坚、郑童。 II DB4403/T 115—2020 海榄雌瘤斑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榄雌瘤斑螟发生情况监测、虫害防治和防治效果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红树植物海榄雌分布区域海榄雌瘤斑螟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689.2 植物保护机械杀虫灯 LY/T 3028 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技术指南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榄雌瘤斑螟 Ptyomaxia syntaractis (Turner, 1904) 一种主要危害海榄雌叶片的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注:其生物学特征和危害症状见附录A。 3.2 海榄雌 Avicennia marina (Forsk.) Vierh 又名白骨壤、咸水矮让木。灌木,高可达6m,小枝四棱,无毛;叶革质,椭圆形或卵形,长2-7厘 米,下面被柔毛,全缘;叶柄短或近无柄;花序头状,花序梗长1-2.5厘米;果近球形,径约1.5厘米, 被毛。 注:生于海边和盐沼地带,我国分布地有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国外分布地包括非洲东部至印度、马来 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3.3 天敌 nature enemy 牺牲另一个生物而生存的、可能限制其寄主种群的一种生物。 注:包括拟寄生物、寄生物、捕食性生物、植食性生物和病原体。 3.4 1 DB4403/T 115—2020 物理防治 physical control 利用各种简单的器械和物理因素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3.5 生物农药防治 biological pesticide control 使用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作原料来生产的生物农药,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方法。 3.6 生物防治 biological control 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4 监测 4.1 监测范围 海榄雌瘤斑螟发生情况监测范围为红树林内所有海榄雌生长区域,重点调查往年虫害发生区域。 4.2 监测时间与频率 全年监测,2月底至7月底每周监测一次,其他月份为每月监测一次。 4.3 幼虫监测 4.3.1 样地设置 在海榄雌分布区按照对角线法设置样地,每公顷设置4个10米10米样地,不足1公顷按照相应比例 设置样地。 4.3.2 监测方法 在样地内随机选择一株海榄雌作为调查对象,采集植株林冠顶层3根长度40厘米-50厘米枝条。统计 枝条上叶片受害情况和海榄雌瘤斑螟幼虫数量,将调查结果按要求填入海榄雌瘤斑螟幼虫虫口密度和叶 片受害情况统计表(详见附录B的表B.1)。 4.3.3 统计方法 4.3.3.1 每公顷的 4 个海榄雌样地调查数据为一组,经合并计算后用于代表样地所在区域整体幼虫发生 情况和叶片受害情况。依据幼虫虫口密度和叶片受害情况,划分监测区域海榄雌瘤斑螟发生等级。 4.3.3.2 幼虫虫口密度统计公式如公式(1)。 ……………………………………(1) 式中: p——幼虫虫口密度数; S——幼虫总数; T——枝条总数。 4.3.3.3 叶片受害情况统计公式如公式(2)。 2 DB4403/T 115—2020 ……………………………………(2) 式中: m——叶片受害率; D——受害叶片数; Y——叶片总数。 4.3.4 等级划分 根据海榄雌叶片受害率与幼虫虫口密度将虫害发生程度分为未发生、轻度发生、中度发生、重度发 生4个等级,详见表1。 表1 海榄雌瘤斑螟发生程度分级表 叶片受害率(%) 幼虫虫口密度(头/枝) 0 <30 30-60 >60 0 未发生 轻度发生 中度发生 重度发生 <2 轻度发生 中度发生 重度发生 重度发生 2-4 中度发生 重度发生 重度发生 重度发生 >4 重度发生 重度发生 重度发生 重度发生 4.4 成虫监测 4.4.1 监测点设置 海榄雌生长区域每隔150米设置一盏功率为15瓦黑光灯作为监测海榄雌瘤斑螟成虫装置,高度应比 周围海榄雌植株高50厘米左右。 4.4.2 监测方法 日落时开灯监测,统计一整晚黑光灯诱集的海榄雌瘤斑螟的数量,将统计数据记录在海榄雌瘤斑螟 成虫密度统计表(参见附录B的表B.2)中。 4.4.3 统计方法 统计每个黑光灯中诱集到的成虫,并按雌、雄成虫分别记录数量。诱集到的数量代表周边范围内成 虫虫口的密度,监测范围内整体成虫虫口密度为各黑光灯诱集到的总虫口数量与黑光灯总数比值,计算 公式如公式(3)。 …………………………………………(3) 式中: t——成虫虫口密度; 3 DB4403/T 115—2020 F——成虫总数; R——黑光灯总数。 4.4.4 等级划分 根据诱集到成虫的数量,将成虫虫口密度分为未诱获、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4个等级,分级指 标见表2。 表2 海榄雌瘤斑螟成虫虫口密度分级表 成虫虫口密度 等级 0 未诱获 <3 低密度 3-10 中密度 >10 高密度 5 防治 5.1 防治原则 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作为长期防控主要措施,将生物农药防治作为虫害大面积发生时应急防控措 施。坚持生态防控原则,降低防治过程对红树林的人为干扰。具体的防治原则包括: —— 以控制越冬幼虫为主,在虫害具有大规模发生迹象初期及时进行防治; ——当虫口密度较低或虫害对海榄雌影响轻微时,不应采取生物农药防治措施; —— 生物农药防治应在幼虫低龄时进行,且应优先对发生严重的区域进行防治。 5.2 防治策略 5.2.1 防治策略选择基础 依据发生等级和成虫虫口密度选择相应的防治策略。 5.2.2 以幼虫为监测指标的防治策略 根据幼虫发生的情况选择以下对应防治策略: ——轻度发生。开启监测黑光灯,并增加监测频率至每周 2 次,如幼虫发生程度增加则按照新等级 进行防治; ——中度与重度发生。24 小时内开展生物农药防治,开启监测用黑光灯,当成虫虫口密度达到中 等,开展物理与生物防治。 5.2.3 以成虫为监测指标的防治策略 根据成虫发生的情况选择以下对应防治策略: ——当成虫虫口密度等级为未诱获时,开展正常监测; ——当成虫虫口密度等级为低密度时,开展物理防治; ——当成虫虫口密度达到中等密度或高密度时,开展物理与生物防治。 5.3 防治方法 4 DB4403/T 115—2020 根据防治策略和虫害发生实际情况,选择相应虫害防治方法,相关要求见表3。 表3 防治方法相关要求 防治方法 材料 时间 要求 1.灯具:波长 365±10nm,功率大于 15 瓦,具有光控功能, 安全符合 GB/T 24689.2 规定。 物理防治 黑光灯 3-7 月 2.安装:海榄雌瘤斑螟发生区域,每隔 30-50 米设置一盏, 高度比周边海榄雌高 50 厘米左右。 3.统计:每周统计诱虫量,记录在附录表 B.2 中 1.天气:无风或微风、无雨、光强适中。 2.施药:高压长管喷雾器或无人机对需要防治区域进行施药, 生物农药防治 苏云金杆菌等 中度发生后 24 小 时内 喷药需要达到海榄雌叶片背面湿润为止。 8 3.药量:长管喷雾剂量 2.0~3.0*10 IU/公顷,无人机飞防剂 8 量 1.5~2.5*10 IU/公顷。 4.施药安全:按照 NY/T 1276 规定执行。 1.保存:释放前可放置在 4-10℃冰箱进行低温冷藏,低温保 存时间不得超过 2 周。 2.天气:晴天的早晨或下午进行释放。 拟澳洲赤眼蜂 Trichogramma 生物防治 confusum Viggiani 3.释放量:虫口密度中等区域按照 20~30 万头/公顷进行释 成虫密度达到中 等时 放,虫口密度高的区域释放量为 30-50 万头/公顷。 4.操作:每隔 10 米设置一放蜂点,放蜂点需位于高潮位之上, 如采购的蜂为蜂卡形式,则按照正面朝下的形式悬挂在海榄 雌枝条之上,防止雨水冲刷。赤眼蜂释放分 3 次
DB4403-T 115-2020 海榄雌瘤斑螟防治技术规范 深圳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4:32:5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