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浙 江 DB3301 省 杭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301/T 1063—2018 西湖龙井茶园生物防治技术规范 2018 - 06 - 20 发布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2018 - 07 -20 实施 DB3301/ T 1063—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元生西湖有机龙井茶业有限公司、杭州市标准化学会、浙江省茶叶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再芽、林长安、唐美君、周孝贵。 I DB3301/ T 1063—2018 西湖龙井茶园生物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西湖龙井茶园病虫害生物防治原则、防治对象、预测预报、防治技术、管理措施和模 式图。 本标准适用于GB/T 18650中规定的龙井茶西湖产区范围的茶园病虫害生物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650 地理标志产品 龙井茶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1667.1 农药登记管理术语 第1部分:基本术语 DB33/T 867.1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第1部分:茶尺蠖 DB33/T 867.2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第2部分:茶黑毒蛾 DB33/T 867.3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第3部分:茶毛虫 DB33/T 867.4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第4部分:假眼小绿叶蝉 DB33/T 867.5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第5部分:茶橙瘿螨 DB33/T 867.6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第6部分:黑刺粉虱 3 术语和定义 NY/T 1667.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防治方法。 3.2 生物防治物 用于有害生物防治的一种天敌、拮抗生物或竞争性生物以及其他能自我复制的生物体。 3.3 微生物农药 以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活体为有效成分,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源农药。 3.4 植物源农药 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 3.5 生物化学农药 2 DB3301/ T 1063—2018 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具有生理调节、干扰交配、引诱或抗性诱导等特殊作用的天然或人工合 成的农药。 3.6 矿物源农药 有效成分来源于矿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类农药。 4 病虫害生物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实行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根本目标,以农业防 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优先使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使用诱 虫灯、诱虫板、防虫网等措施,人工引移、繁殖释放天敌等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轻化学农药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天敌的伤害,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 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内。 5 防治对象 5.1 食叶类害虫 食叶类害虫包括:茶尺蠖、茶毛虫、茶刺蛾、茶黑毒蛾、茶丽纹象甲。 5.2 吸汁类害虫 吸汁类害虫包括: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茶蚜、蓟马类和蚧类。 5.3 叶部病害 叶部病害包括: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 6 病虫害预测预报 6.1 应建立病虫害测报点。定期、定点进行防治对象的田间调查,确定危害程度和种群发生动态 , 根据防治适期进行防治。 6.2 茶尺蠖、茶黑毒蛾、茶毛虫、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黑刺粉虱的测报调查应分别符合 DB33/T 867.1、DB33/T 867.2、DB33/T 867.3、DB33/T 867.4、DB33/T 867.5、DB33/T 867.6 要求。 6.3 病害及其它虫害的监测方法可参照附录 A 的方法进行。 7 防治技术 7.1 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 根据防治对象发生情况,按附录B确定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 7.2 7.2.1 防治方法 微生物农药防治 3 DB3301/ T 1063—2018 使用茶尺蠖病毒、茶毛虫病毒、茶刺蛾病毒等病毒杀虫剂防治相应的茶树害虫幼虫;使用苏云金杆 菌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刺蛾等鳞翅目害虫;使用球孢白僵菌真菌制剂防治茶丽纹象甲、茶小绿叶蝉。 详见附录C。 7.2.2 植物源农药防治 使用苦参碱、印楝素、蛇床子素、苦皮藤素等防治茶尺蠖、茶毛虫等幼虫;使用藜芦碱防治茶小绿 叶蝉、茶橙瘿螨。详见附录C。 7.2.3 生物化学农药防治 使用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或性信息素诱虫灯诱杀茶尺蠖成虫;使用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或性信 息素诱虫灯诱杀茶毛虫成虫;使用黑刺粉虱、茶小绿叶蝉信息素结合诱虫板诱杀黑刺粉虱和茶小绿叶蝉 成虫。 7.3 天敌的利用和保护 7.3.1 安装诱虫灯的茶园,采取在蛾类害虫和叶蝉成虫发生高峰期集中开灯,有限制地使用诱虫灯, 避开有翅类天敌成虫高峰期。 7.3.2 应在黑刺粉虱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和茶小绿叶蝉、茶蚜等成虫发生高峰期放置诱虫板,减 少诱虫板在田间放置的天数,以减少对寄生蜂、寄生蝇、瓢虫等天敌的误杀。 7.3.3 采用其他减少干扰或影响茶园天敌繁殖的人工措施,保护和利用茶园中的有益生物。 8 管理措施 8.1 农药管理 8.1.1 农药的采购 采购合格的、在茶树上登记的微生物源、植物源和生物化学农药。采购、入出库记录表见附录D。 8.1.2 农药的使用 微生物源、植物源和生物化学农药应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内容进行科学使用。茶园农药使用记录 见附录D。 8.1.3 农药的处理 微生物源、植物源和生物化学农药的包装物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NY/T 1276的规定。 8.2 记录管理 8.2.1 记录 建立农事活动记录、病虫预测预报记录、农药采购记录和施用记录。 8.2.2 保存 记录应完整,保存期3年以上。 9 模式图 西湖龙井茶园生物防治技术模式图,见附录E。 4 DB3301/ T 1063—201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病害及其它虫害监测方法 A.1 A.1.1 病害的监测方法 调查时间 3月上旬开始至11月上旬结束,每10天调查一次。 A.1.2 调查方法 选择有病害发生为害的茶园2-3块,5点取样,每点分别从茶丛上中下部随机取样100张叶片,逐一 检查发病情况,并将结果计入表A.1。 茶炭疽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2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以下; 4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以下;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6%以上。 茶云纹叶枯病分级标准同上。 表 A.1 茶炭疽病发生调查记载表 调查 调查 品种 日期 地块 名称 A.2 A.2.1 调查总 叶片数 (张) 病叶数 病叶率 (张) (%) 严重度 0 1 2 3 病情 4 食叶类蛾类害虫监测方法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为3月下旬至10月下旬,每月3次以上。每次选择天气晴朗的日期。 A.2.2 调查方法 5 5 指数 备注 DB3301/ T 1063—2018 选有代表性的茶园,设置一盏测报灯,选择天气晴朗的夜晚日落时间开灯进行诱捕,次日白天收集 诱虫袋内的昆虫,进行分类统计,统计表见表A.2。根据调查数据掌握不同蛾类害虫的发生量和发生动 态,虫口基数等指标。 表 A.2 茶园蛾类害虫发生监测记录表 单位:头 调查日期 A.3 茶尺蠖 茶毛虫 茶刺蛾 茶黑毒蛾 茶小卷叶蛾 茶卷叶蛾 其他 茶园吸汁类有翅害虫监测方法 A.3.1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为3月下旬至10月下旬,每月3次以上。每次选天气晴朗的日期进行,两次调查时间间隔7 到10天。 A.3.2 调查方法 选有代表性的茶园,在茶园中固定样点放置5块黄板进行监测。所放置的黄板底边高出茶梢5~10cm, 黄板之间间距10米以上;每次在田间放置2天后取回,统计各种吸汁类有翅害虫的数量(见表A.3)。根 据调查数据掌握不同吸汁类害虫的虫口基数和发生动态等指标。 表 A.3 茶园吸汁类害虫发生监测记录表 单位:头 调查日期 样点 黑刺粉虱 柑桔粉虱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合计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合计 点1 点2 6 茶小绿叶蝉 茶蚜 蓟马 DB3301/ T 1063—2018 点3 点4 点5 合计 7 DB3301/ T 1063—2018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 B.1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一览表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见表B.1。 表 B.1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一览表 病虫害名称 茶尺蠖 茶小绿叶蝉 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 病毒农药防治在 1-2 龄幼虫期; 幼虫量每平方米 3-6 头。 植物源农药或细菌农药防治在 3 龄前幼虫期。 3-6 头/百叶。 植物源农药防治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 若虫占总量的 80%以上。 茶橙瘿螨 茶丽纹象甲 矿物源农药防治在发生高峰期以前,一般为 5 10-20 头/叶。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 茶树根颈部 0.11 平方米(深 6 厘米)内有幼虫和蛹 白僵菌防治应掌握在蛹盛期。 数达 5-7 头。 黑刺粉虱 小叶种 2-3 头/叶,大叶种 4-7 头/叶 矿物源农药防治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末期。 茶黑毒蛾 第一代幼虫量每平方米 4 头以上; 第二代幼虫量每平 植物源农药或细菌农药在 3 龄前幼虫期。 方米 7 头以上。 茶毛虫 百叶虫卵块 5 个以上。 病毒农药防治、植物源农药或细菌农药防治在 3 龄前幼虫期。 茶刺蛾 茶云纹叶枯病 幼虫数幼龄茶园每平方米 10 头,成龄茶园每平方米 病毒农药防治、植物源农药或细菌农药防治在 15 头。 2-3 龄幼虫期。 叶罹病率 44%;成老叶罹病率 10%~15%。 6 月、8 月至 9 月发生盛期,气温>28℃,相对 湿度>80%或叶发病率 10%~15%时防治。 茶炭疽病 茶树嫩叶初见病斑。 在新梢(芽)叶期矿物源农药防治。5 月下旬~ 6 月上旬,8 月下旬~9 月上旬。 8 DB3301/ T 1063—2018 C
DB3301-T 1063-2018 西湖龙井茶园生物防治技术规范 杭州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4:35:34上传分享